身后的足迹-在德华人历史

日期: 2025年3月22日 发起人: 赵越

被遗忘的CHINATOWN
中国人在德国的历史充满了冒险、坚韧和奋斗,也留下了深刻的伤痕。这段历史,即便对于在德的老一代华人们也依旧是陌生的。从19世纪末期开始,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机遇,第一批中国劳工们和学生们便踏上了这片异国土地。在他们的脚步中,既有自由渴望和未来憧憬,也有举目无亲时的踌躇无奈和身处“黄祸”险境的艰辛苦楚。

最早有记载的在德中国人
冯亚星(Fung Asseng)和冯亚生(Fung Ahok)于1821年来到德国。他们最初在德国各地街头,协助烘焙师兼表演者Heinrich Lasthausen展览来谋生。后来在普鲁士皇帝的支持下进入了学术界,他们也影响了德国早期的汉学研究。他们后来在普鲁士皇帝的波茨坦皇宫茶室里工作,与德国本地女子结缘后生育了很多子女。他们的后代如今仍生活在德国及其它国家。他们的故事仍被在地的档案馆和博物馆记载。

汉堡St. Pauli的唐人街   
19世纪末,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德国,既有外交官,留学生,也有船员和工人。一直到1920年代,汉堡的St. Pauli地区形成了繁华的唐人街。在这里,华人们经营的餐馆、酒店、棋牌室、歌舞厅比邻而立,街区充满活力。许多中国人与德国人成为伴侣,建立了跨文化家庭。然而,这一切在纳粹时期于1944年被彻底摧毁。

唐人街的消失
二战期间,纳粹政府不断迫害驱赶华人,并在1944年发起“Chinesenaktion”大规模逮捕行动。130多名中国人被送往劳改营,遭受严酷折磨,其中的部分德国伴侣也遭到拷打和强制节育。一年后,仅30人幸存。战后,这些华人失去了他们的商铺与财产,而唐人街从此消失。至今,德国政府仍未正式承认这段纳粹对华人迫害的历史,也未给予幸存者及其家属任何补偿。

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,更是一次现实的对话。我们邀请到了对在德华人这段历史很有感情的社会工作者赵越。让我们跟随她,转过身,看清来时的脚印,不是停留,而是更坚定地继续前行。

关于发起人
赵越
社会教育者/社会工作者/三岁孩子的母亲/来德国12年/森林保护学硕士
即将毕业于柏林EHB(Evangelische Hochschule Berlin)。也是国际会议组织平台 AFORPOLIS(非洲森林政治与政策)联合创始人之一。
她原本投身于博士研究 (国际森林政治)和非盈利组织的工作,然而 2020 年 2 月,新冠疫情使德国交通中断,这突如其来的停顿,让她第一次真正有机会停下来思考:“我必须得继续做这个工作吗?” “我想在这个领域待 30 年吗?” 答案是否定的。她在一周内做出了决定:放弃博士、终止奖学金和博士合同,转而重新攻读社会教育本科。从那一刻起,她坚定地走上了一条忠于自己、倾听自己、看到自己、爱自己,并以内向外的方式与他人及世界建立联系的道路。
在 2020 年秋天,她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德国社会的运作方式,从心理学、社会学、法律、医疗、政治到历史,这一切让她的热情变得更加具象:对社会发展的好奇、对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热爱、对解放人的天性和赋予力量的追求,以及对基层民主的推动。但最重要的是,她更加明确了照顾中国同胞的心灵的责任感,在这个国家里,我们需要理解自己的处境,找到归属,也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。
德国大选前夕,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焦虑——社会对移民政策的讨论,竟与魏玛共和国及纳粹德国时期的舆论走向惊人地相似。在学校的一个反华人歧视项目中,她做了一项关于华人在德国的历史研究,这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:如果社会不加干预地发展下去,这种针对特定群体的排斥,最终可能演变为更极端的局面。但与此同时,她也深知:在一个民主国家,我们拥有发声的权利,了解历史,就已经掌握了真相,而真相能成为我们保护自己的力量。
这也正是她发起本次活动的初衷——希望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被更多人知晓,希望参与者不仅收获知识,更收获一种力量和归属感。在动荡的时代,我们不要孤单,而是要在一起。

活动时间
2025年3月22日(周六)
18:00-20:00

活动地点
NBZ BrunnentreffBrunnenstraße 145 10115 Berlin

活动流程
18:00-18:30破冰环节
18:30-19:30早期华人故事和影像史
19:30-20:00互动游戏
20:00-21:00自由交流

活动费用
3€(706Berlin e.V. 成员免费报名参与)

活动人数
25人

点击此处报名!